既“知止”,也“知進”(金臺隨筆)
再平常不過的日用品、舍不得扔掉的禮品包裝袋、用舊窗簾自制的落地燈燈罩……走進宋慶齡同志故居,一件件簡單樸素的原狀陳列品映入眼簾,吸引參觀者紛紛駐足觀看。宋慶齡同志勤儉節(jié)約、克己奉公的高尚品德讓人肅然起敬。
古人言,“毋為私欲蔽”。體面的工作、廣闊的前景、美好的生活……人生在世,總有各種各樣的欲望。適度的欲望催人奮進,但過度的欲望,則會讓人深受其苦。一個人能否控制自己的欲望,在誘惑面前多一些定力,對物質名利多一些淡然,摒除不當不義之欲,考驗著一個人的品德,彰顯著一個人的境界。在浙江紹興周恩來紀念館里,懸掛著一副對聯(lián)“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無求品自高”。這一家訓深深影響著周恩來,也引人追憶一代偉人廉潔自律的崇高風范和價值追求。其實,“無求”并非安于現(xiàn)狀、不思進取,而是警戒私欲膨脹一發(fā)不可收拾,告誡世人擺脫內心的名利羈絆。這對黨員、干部廉潔修身具有重要啟示意義。
“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弱水三千,取飲一瓢;廣廈千間,夜臥六尺;良田萬頃,日食三餐。人的物質需要總是有限的。已經(jīng)擁有還不滿足,明知燙手還要伸手,貪婪無度的心理最容易釀成惡果。于黨員、干部而言,如果沒有“知足”的智慧,缺少“知止”的境界,就極易亂了分寸、迷了心智。一些人走上不歸路的重要原因就是不知足,正所謂“欲無度者,其心無度;心無度者,則其所為不可知矣”。
做人誠為本,政德廉為先。清正廉潔,是從政之要、為官之本。對于黨員、干部來說,必須分清合情合理的欲望和情理不容的貪欲之間的界限。歷史上,公儀休拒魚養(yǎng)廉,楊震慎獨拒金,包拯“拒禮為開廉潔風”,于謙“清風兩袖朝天去”,無不為人所傳頌。今天,黨員、干部也要嚴格約束自己的操守和行為,始終做到戒貪止欲、克己奉公,始終保持“財賄不以動其心”的品行,千萬不能為欲所困,為欲所左右,最終為欲所害。
遠離欲望的羈絆,關鍵是守住初心,涵養(yǎng)淡泊名利的心態(tài)。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博大精深,其中蘊含的關于修身處世的思想精華、道德精髓,對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很有益處。“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的淡泊,“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胸襟,“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的高潔……黨員、干部都可以從這些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汲取營養(yǎng),陶冶情操,培養(yǎng)健康的生活情趣,保持高尚的精神追求。要經(jīng)常對照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對照黨章黨規(guī)黨紀、對照初心使命,正心明道、懷德自重,勤撣“思想塵”、多思“貪欲害”、常破“心中賊”,以內無妄思保證外無妄動。
“知足知不足,有為有弗為”,這是作家冰心的祖父謝子修所撰的自勉聯(lián)。黨員、干部修身養(yǎng)德,也要把握好這樣的方法論。在物質待遇上懂得“知足”,養(yǎng)成儉樸之風,在黨性修養(yǎng)上“知不足”,增強律己修身的緊迫感;在有利于黨和人民的事情上,事不避難、義不逃責,在涉及個人名譽、地位、利益的事情上,看得淡、放得下。在欲望前“知止”,在做事上“知進”,才能錘煉過硬作風、保持清廉本色,在為民奮斗中擁有高尚、充實的人生。
《 人民日報 》( 2023年06月26日 05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