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青年報》報道,疫情期間,未成年人沉迷網絡游戲的問題進一步放大,過度消費等問題更加突出,有關消費糾紛與投訴也急劇增多。在社交平臺、網絡論壇上,經常能看到家長發(fā)帖吐槽自家孩子沉迷游戲,而不少網絡游戲平臺的“青少年模式”都可能被貪玩的未成年人輕易破解或繞過。氣憤、無奈之余,一些家長也在追問:青少年沉迷網絡游戲難以自拔,該怎么辦?游戲、網絡平臺的“青少年模式”為何不管用?
一些網絡游戲平臺的“青少年模式”竟被未成年人輕易化解,真不知是誰的尷尬。這既有家長監(jiān)管不到位的原因,可能也有一些網絡平臺有意無意“放水”的原因。對此,監(jiān)管部門理當積極作為,夯實網絡平臺的相關責任,讓“青少年模式”不再被輕易鉆空子。
近年來,一些青少年成了網游控、手機控、直播控,甚至一些七八歲的小學生對手機、網絡、電腦的熟練程度遠超成年人。特別是在節(jié)假日期間,不少父母疏于管護,讓一些頑童身陷網游和直播中不能自拔,甚至耗費巨資購買裝備,重金打賞網絡主播。
青少年的身心發(fā)育尚未成熟,好奇心較強,自我控制能力和辨別能力較差,很難果斷拒絕誘惑,甚至過度揮霍父母錢財,誤入歧途,荒廢學業(yè),造成嚴重的后果。對此,父母固然應盡到首要的監(jiān)護責任,對青少年多些關心和陪伴,而非任其拿著手機沉湎于網游或直播,甚至將微信、QQ等賬號交給青少年使用。從一些曝光的案例看,不少父母對青少年沉湎網游都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但是,信息時代,使用手機已是大勢所趨,總不能苛求父母時時刻刻盯著孩子。擁有強大技術支撐的網絡平臺,顯然不能將責任都推到父母身上,而刻意推卸自己的監(jiān)管責任。
保護未成年人合法權益是全社會的責任,掌握先進技術的網絡平臺沒有任何理由推卸責任。要知道,人臉識別、實名認證、短信通知、關聯(lián)監(jiān)護人、限額充值等技術已經非常成熟,任何一個網絡平臺都有能力做得更好。比如,針對青少年利用父母賬號玩游戲的漏洞,網絡平臺完全可以定時啟動人臉識別,對于大額充值問題,也可用人臉識別予以化解。有關法律法規(guī)和政策在這些方面也有嚴格的規(guī)定,關鍵是必須不折不扣嚴格執(zhí)行,對違規(guī)違法的平臺嚴格問責懲處,否則再好的法律政策都會淪為一紙空文。
遺憾的是,在吸納用戶、增加活躍度、提高業(yè)績的利益沖動下,不排除一些平臺有意設置“后門”,讓未成年人有機可乘。貪玩的未成年人可以輕易突破防線盡情玩耍、購買裝備、打賞,平臺則坐收漁利,未成年人父母的錢包和未成年人的未來都成了犧牲品。
技術越強,責任越大,掌握強大技術手段的網絡平臺理當成為防止未成年人網絡沉迷的首要責任人。監(jiān)管部門應當加強監(jiān)管,擔當起“家長”角色,向未成年人提供更多傾向性保護。應以下架、關停、處罰等措施懲戒違規(guī)平臺,遏制網絡平臺的“放水”沖動,倒逼網絡平臺充分運用人臉識別、實名認證、通知監(jiān)護人、一人一賬號、信息共享等技術,構建防范嚴密,沒有紕漏的“青少年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