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發(fā)言
兒童節(jié)前后,關(guān)于孩子的話題有很多。在孩子專屬的節(jié)日,為體現(xiàn)濃厚的親情,有形的禮物應該要送,那么,無形的禮物——精神方面的贈品可否同步送達?如果送,又該是什么呢?
拋出這樣“煞風景”的話題,與我的職業(yè)有關(guān)。在大學從教,發(fā)現(xiàn)一些學生說假話臉不紅,從遲到、缺課、請病假,到作業(yè)粘貼復制、考試作弊,有的學生說假話,“出口成章”,表情自然。隨著時間的推移,發(fā)現(xiàn)說假話不臉紅并非大學生的專利,甚至連個別幼兒園的小孩子,也掌握了說假話的技能。
說假話,是社會學意義上的人,為趨利避害而采取的利己策略。有些家長納悶,我們沒有教孩子,他們怎么就無師自通呢。也許,家長們忽略了他們家中的電視機。每天播出的動畫片,灰太狼要吃羊,不用謊言能誘騙羊孩子嗎?電視里那些勾心斗角的清宮戲,難道不會影響孩子們嗎?
學以致用。對于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他們是打小看著《喜羊羊與灰太狼》《還珠格格》長大的一代,見慣了動物世界的爾虞我詐,熟悉了下屬、宮女對皇帝、皇后、阿哥說什么話、用什么腔調(diào)。及至他們踏入校門,自然可能在父母、老師、同學間變得游刃有余。
大眾傳媒提供什么樣的精神食糧,年幼的看客們就接受什么樣的熏陶。奇怪孩子說假話不臉紅,媒體及其從業(yè)者,也該捫心自問,我們提供的產(chǎn)品,可否還有毒素。同樣,作為父母,我們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作為老師,我們是孩子的導師,有什么樣的家長和老師,就有什么樣的學生。孩子說假話,是不是也受了我們的潛移默化。成年人對所有人保持足夠的真誠,相信孩子看在眼里、記在心里,他們對外人也會真誠。
社會人的言行舉止,既有自己的個性,也有社會的影響。按照模仿律,鄉(xiāng)村模仿城市,下級模仿上級。上流社會的言行偏好,基本就是標準的社會言行教科書。成年人的思維習慣和秉性,大抵與官場的思維習慣、秉性有關(guān)聯(lián)。杜絕假話,應先從官場開始,再凈化社會、學校和家庭。如果不能改變這個狀況,全社會彌漫假話和空話,對孩子造成了假話的全線包圍之勢,我們卻單單批評孩子們說假話不臉紅,是否有失公平呢?
改變孩子,從改變成年人、改變社會做起。為此,應該重拾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把傳統(tǒng)的美德——誠信教育,作為全民的道德啟蒙讀本。傳統(tǒng)道德不僅并不過時,而且恰恰是現(xiàn)代社會同樣需要的行為指南。只有以君子之德約束自己,塑造自己,假話在社會上才可以失去合法性,沒有立足之地。
說假話要臉紅,以說假話為恥。這既是做人的底線,也是有底氣、有能力、有擔當現(xiàn)代公民的道德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