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關于“北京、上海正在研究征收擁堵費”的消息再次甚囂塵上,不僅引起了兩座“大堵市”市民的普遍關注,也引發(fā)了全國其他城市群眾對“效仿”的擔憂。有專家表示,不去認真研究造成交通擁堵的深層原因,就試圖通過收費來治堵,這不但是一種典型的“懶政思維”,還會加劇社會不公。(9月2日“新華視點”)
“堵城”征收擁堵費的話題,已經(jīng)被社會熱議多年了。民眾固然壓倒性地反對開征擁堵費,但城市政府管理部門似乎從未放棄過適時開征擁堵費的努力。說白了,和之前的“限行”、“限號”、“限牌”等“限招”一樣,征收擁堵費就是要增加私家車主的用車成本,讓你買得起用不起,最好是將汽車放在家里當裝飾品。讓人疑惑的是,前些年為了促進經(jīng)濟增長而大力促進汽車消費時,難道就沒想過這些嗎?既鼓勵市民買車,又限制市民用車,這豈非自相矛盾?
私家車主在購車和用車過程中已支付了購置稅、車船稅、燃油費、停車費等高額的費用,其中已包含了城市建設、交通管理的費用。與汽車相關的各種稅費已經(jīng)足夠繁多,尚未能阻止家庭汽車大面積普及的潮流,開征擁堵費亦不過額外再“賺上一筆”而已,其治堵效果注定難以令人樂觀。就像網(wǎng)友說的,“如今若再征收擁堵費,不但很難有效治堵,甚至有橫征暴斂之嫌!
擁堵費的實施效果在國外早有前車之鑒。倫敦的車輛擁堵費五年收了8億英鎊,但交通狀況卻毫無改善。征收后平均每行進1公里要等待2.27分鐘,征收前也只要2.3分鐘。此外,行政費用花掉了擁堵費收入的一大部分,用于改善公共交通系統(tǒng)的費用卻被削減。倫敦尚且如此,我們?nèi)羰論矶沦M,效果又將如何?
更重要的是,國內(nèi)城市真的有“資格”收擁堵費嗎?一方面,是不是“窮盡一切手段”之后的選擇?如果公共交通還不發(fā)達,交通管理也很落后,道路規(guī)劃也不合理,那就是典型的“懶政思維”。另一方面,倫敦有多少公車,我們又有多少公車?公車對于城市擁堵“奉獻”了多少份額?如果只針對私家車征收,肯定不公平;如果公車擁堵費全由納稅人埋單,那么收費對公車沒有任何遏制力,同樣不公平。
為什么涉及少數(shù)人利益的公車改革就是改不動,涉及全社會利益的擁堵費卻如此心急開征?——如果真的開征擁堵費,公眾必然有此一問。換言之,開征擁堵費很可能會在“路堵”之上再添“心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