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曝光涉嫌從事色情交易的東莞星級酒店之后,各地先后發(fā)起聲勢浩大的“掃黃”行動,規(guī)模之空前,為近20年來所罕見。
在政府資源總量固定的前提下,對某一項行動的投入增長不可能無止境,對某一領域過多投入,勢必會對其他迫切解決的民生領域造成暫時或長期影響。這樣的擔憂并非沒有道理。在對“掃黃”發(fā)起超規(guī)模的行動之下,要想持續(xù)保持這樣投入,的確在操作與力量均衡分配上會遇到種種困難。
但我們不可能半途而廢,在“治黃”之事業(yè)上,治理雖難以達到“絕對的善”,但可以做到“最少的惡”。對投入資源的再平衡以及對行動主旨的精確定位,可以使我們的行動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盡覽各地這20多年來屢掃卻“黃毒”不絕之成敗經驗,為“掃黃”而掃黃的運動式行動,均沒有收到令人信服的長效,既不治標也不治本。
從法律法規(guī)的角度來看,“治黃”體系達到了“法網恢恢,疏而不漏”之地步,刑法對介紹、引誘、組織、強迫賣淫之行為,均入罪定刑,治安法規(guī)清楚載明賣淫嫖娼之違法性質,凡違者一律受行政處罰或行政強制措施處分,按理只要職能部門日;诿銏(zhí)法,一座城市不可能長期受“黃流”之毒害。
然而,在法律規(guī)定與理論上并非“大難題”的領域,卻在許多地方成為公然興風作浪的主題詞。“黃流”長期存在,并發(fā)展成龐大的色情交易產業(yè)和盤根錯節(jié)的利益鏈條,龐大的“臟錢”吞噬和收買公權力,形成對社會最具危險的黑惡勢力,扭曲了一個地方的經濟發(fā)展。這些色情業(yè)的組織者、經營者利用非法營獲的“黑金”收買腐敗官員作為“保護傘”,一些腐敗官員甚至主動參與組織、經營色情業(yè),主動提供“保護傘”,謀獲不當利益。一些公務員流連于風月場所,腐蝕了個人情操與信仰,導致政府整體權威、效能與公信力嚴重受損。
歷次“掃黃”效果不彰之原因,處理的多是色情業(yè)利益鏈最低端的賣淫嫖娼者,這些不乏為“失足青年”的特殊階層人士,雖一時受處罰,一旦得到適宜土壤,又會淪為色情業(yè)組織者、經營者和背后“保護傘”的掙錢工具。即便“掃黃”規(guī)模做到了把組織者、經營者一鍋端的地步,只要背后的“保護傘”不倒,風聲一過,他們又會卷土重來。
重整“掃黃”目標結構,是讓這一行動獲得其他資源支持的必由之路。“掃黃”必須與“反腐”、“打黑”聯手,“掃黃”應與“拍蒼蠅”、“打老虎”并行不悖,“掃黃”火力應聚焦于揪出背后“保護傘”和查處尋歡作樂的腐敗公職人員。反腐是治國大策,腐敗于百姓而言,是最大的民生痛苦來源,把“掃黃”終極目標定位于反腐,“掃黃”才會與百姓民生產生最有意義的關聯,也才會有公共資源再均衡的合理性!(作者是察哈爾學會研究員)